|
|
|
|
李家同批大學評鑑 「無聊、浪費時間」 |
 |
【聯合報╱記者高堂堯/斗六報導 2011/6/2】 暨南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昨天到雲林環球科技大學演講時,痛批教育部的大學評鑑制度「有如拿台大醫院的醫療成效與普通診所相比」,是「極端無聊」、「浪費時間」。 他建議私立大學和教師應依學生程度規劃課程、提升學習興趣,求學生表現的實質進步,而非帳面上的評鑑成績。 李家同昨天以「如何教出較好的大學生」為題,點出年輕學生缺乏思考邏輯和好奇心的通病,他也認為大學教師普遍未正視學生比以前暴增、平均程度降低,未因材施教、設計適合學生的課程,讓學生產生研讀興趣,並習得扎實的基本知識和觀念。 <...詳全文> |
|
|
|
|
|
|
魏德聖談人生 要國中生「懂得生活」 |
 |
【自由時報╱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 2011/6/2】 電影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昨天到台南市後甲國中暢談其電影人生,他提醒國中生「要懂得生活」,藝術、文學與哲學都包含在生活裡,不必思考太多意義的事、背太多包袱;未來他考慮拍台南府城的故事,目前沒想到好萊塢發展。 昨天上午,魏德聖回到台南家鄉與師生座談,受到甲中校長陳坤松、老 師張鵬程、翁瑞鴻、學生們與十多校老師熱情歡迎。 魏德聖坦言自己國中成績很差,面對國中老師,壓力很大,不知從何時開始喜歡「觀察」,拍電影就需要觀察的心情,他認為要懂得「生活」、「觀察」,希望國中生多站在他人立場思考,去看好看的書、聽好聽的故事、看好看的電影,潛意識裡自然有所累積。 <...詳全文>
|
|
|
|
|
|
|
張國恩:追求新科技 勿忘教育需求 |
 |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2011/6/9】科技融入教育已是現今潮流,但是台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指出,現在太多人為了追求新的科技,而忽略最根本的教育需求。「電腦和網路很迷人,所以令人很容易迷失。」 張國恩昨天在國家圖書館「布局科技化教育、培育全球化人才」論壇演講時指出,現在很多漂亮的教學投影片都有動畫,但過多動畫會讓學生造成太大的「認知負載」,「後遺症」可能會更大。投影片中飛舞的蝴蝶如果和內容無關,「就是干擾!」他強調,教育科技本身要「教育為先」。 <...詳全文> |
|
|
|
|
|
|
高中英聽測驗 9月試辦 |
 |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11/6/10】 大考中心將試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一年兩次,第一次是九月、第二次明年四月,報名費三百八十元,因首次試辦,只限今年八月升高三學生報考,每次限額兩萬人參加。招聯會執行秘書蔣丙煌說,會鼓勵大學在個人申請管道時參考英聽成績,英聽如果要納入考科,三年前要公告,「目前沒有討論」。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指出,納入考科與否「沒有時間表」,要看試辦成效及社會是否有共識,目前大學科系參考英檢成績已有托福、全民英檢,未來只是多個高中英聽選擇,學生及家長不用擔心。 大考中心主任牟宗燦表示,測驗結果希望提供高中生自我診斷學習成果,落實英語課綱聽、說、讀、寫能力,以及提供大學招生選才參考。 <...詳全文> |
|
|
|
|
|
|
英聽測驗/老師說讚 家長批多花錢 |
 |
【聯合報╱記者沈育如/台北報導 2011/6/10 】大考中心九月將試辦高中英聽測驗,高中英文老師多樂觀其成,認為能提升學生英文能力;部分家長則認為沒必要,只是徒增困擾與壓力,「托福、全民英檢也有考聽力,新測驗只是搞多頭馬車,讓家長花更多錢。」 台北市松山高中英文老師許亞君表示,高中英文課一周四、五堂,學生若只有這段期間接觸英聽並不夠,增考英聽可鼓勵學生訓練聽力,學生有良好英聽能力,日後也能與國際接軌,增強英文表達自信。 「早該這樣做了!」高中英文老師鄭炎活也贊同試辦英聽,把英聽列入評量,讓學生盡早札根,「英聽不需要補習,學生可從網路、英語廣播、雙語雜誌,甚至是電視影集、國際新聞,都可訓練聽力。」 家長普遍認為,大考中心增加考英聽,實在「畫蛇添足」,讓家長再多花一筆錢。女兒念高二的廖媽媽表示,與其他測驗雷同,實在沒有必要。北市國中家長聯合會總會長許永佳也質疑,多增加英聽測驗,只是「多頭馬車」,更複雜的考試機制,讓家長與學生不知所措。 <...詳全文>
|
|
|
|
|
|
|
這校12生 老師貢獻的 |
 |
【聯合報╱記者翁禎霞/屏東縣報導 2011/6/10】 少子化嚴重,各校搶學生搶得厲害,屏東縣山區的三地國小的教職員工,把自己的孩子留在部落的小學念書,全校有12名小朋友都是老師「貢獻」的,有的小朋友很開心「在學校可以看到媽媽」,也有小朋友坦承「壓力很大」,因為在學校遇到爸爸要叫「主任好」。 三地國小包括德文、大社分校及達來等分校學生,總計247人,其中本校學生有120人,這100多名學生當中,有12人都是教職員工的孩子,學務主任曾昱山的兩個兒子都在三地國小就讀,曾奕與曾皓這對兄弟還透露「和爸爸同校,壓力很大」,因為爸爸特別兇。 <...詳全文>
|
|
|
|
|
|
|
12年國教大轉彎 103年起不採計在校成績 |
 |
【自由時報 2011/6/12】 最快將於民國103學年度起上路的12年國教,原擬自民國109年起,免試入學才不採計國中在校成績,但因家長團體多次表達不滿,教育部12日表示,決定提前自民國103年起「一次到位」,估計大約有70%、20萬名左右的國中畢業生可「完全不採計國中在校表現」,現在的小六生將是首批適用對象;同時,特色明星高中的招生比例,也將從30%調降至25%以下。 <...詳全文>
|
|
|
|
|
|
|
103學年 免試入學 12年國教不計在校成績 |
 |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 2011/6/13】 十二年國教政策大轉彎!原規劃一○九學年起,免試入學才要完全不採計國中在校表現,教育部中教司長張明文昨天表示,教育部初步決定,提前六年一步到位,從一○三學年開始實施十二年國教時,七成、約廿萬名國中畢業生,升高中職免試入學將「完全不採計國中在校表現」,首批適用對象為現在的小六生。 <...詳全文>
|
|
|
|
|
|
|
技專甄選僅28%系組需面試 全教會籲至少應有5成 |
 |
【自由時報╱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 2011/6/13】 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目前緊鑼密鼓展開第二階段指定項目甄試,但翻開簡章,三○三八個招生系科組中,七成二系組竟只審查資料、僅二成八系組需面試或實作。全國教師會呼籲,技職教育極重視專業能力,至少應有五成系科組採面試或實作,才得以實際了解學生能力。 <...詳全文>
|
|
|
|
|
|
|
國中教育會考 103學年實施 |
 |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2011/6/13】 教育部今天表示,民國103學年度起,國三學生要參加「國中教育會考」,作為升學參考因素之一;從101學年起,國一、國二的學生則要參加「診斷性測驗」,作為補救教學依據。 教育部次長陳益興表示,103學年度起,免試入學不採計在校成績;為確保國中學生學力品質,從101學年開始,會在國一及國二階段進行「診斷性測驗」,作為補救教學依據。 <...詳全文>
|
|
|
|
|
|
|
國中教育會考 教團:勿綁升學 |
 |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報導 2011/6/13】 教育部今天表示,103學年度國三生要參加教育會考。教育團體表示,不反對用會考評量學生學習成效,但不應該和升學連結在一起, 教育部表示,101學年度開始,國一生要參加「診斷性測驗」,沒考好的學生要補救教學,國三生則要參加「國中教育會考」;103學年度起,免試入學不採計在校成績,當報名人數超過招生人數時,會考成績可做為學校篩選的參考依據之一。 <...詳全文>
|
|
|
|
|
|
|
12年國教問題多 全教會籲重視補救教學 |
 |
【新頭殼newtalk ╱記者楊宗興/台北報導 2011/6/20】 12年國教近日即將拍板定案,日前除了家長團體不滿免試入學跳票,今(20)日全國教師會也召開記者會,批評教育部提出「會考」模糊了12年國教的焦點。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表示,全教會認為「國中適性輔導」及「國中補救教學」才是12年國教的重點。他也向家長團體喊話,希望家長不要陷入入學方式、免試入學比例這些「假議題」,而是一起來敦促教育部解決預算編列、適性輔導等問題。 劉欽旭指出,教育部的12年國教草案細分多個子計畫,目前社會關注的焦點都在入學方式上,令人對其他項目的規劃感到憂心。他說,像是「高中職免學費」、「高中職優質化及均質化」、「國中教學正常化及適性輔導」等都面臨財務窘境,不是只有第一年的預算,就是必需要各司處樽節開支來應付。 劉欽旭進一步強調,全教會認為在12年國教方案中,在國中端必須要做兩件事:適性輔導與補救教學,前者為「高中職免試入學」的配套,後者則是「建置12年一貫課程體系」的配套。 <...詳全文>
|
|
|
|
|
|
|
弱勢學雜費減免 增6萬生受惠 |
 |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報導 2011/6/26】 教育部今天表示,修法擴大中低收入戶學生學雜費減免範圍,100學年度第1學期學雜費減免,預估新增8813名低收入戶學生,5萬2046名中低收入戶學生,所需經費新台幣7.87億元。 教育部表示,部務會報通過「低收入戶學生及中低收入戶學生就讀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雜費減免辦法」、「身心障礙學生及身心障礙人士子女就學費用減免辦法」及「原住民學生就讀國立及私立專科以上學校學雜費減免辦法」,將在100學年度施行,預估新增6萬名學生受惠。 <...詳全文>
|
|
|